文化告訴別人你是誰? Culture tells others who you are
- 海蒂 Heidi T.
- 2019年5月12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以下是我2018年底去參加台南設計週論壇的心得與分享,我把文章拉到這裡。
你真的認識你的城市嗎 ? 你的文化?你是誰? 昨晚去聽了一場很棒的論壇,在分享這場論壇感受之前,想先小聊”文化”, 我發現很多人其實不太重視”文化”,因為覺得文化沒什麼,能吃嗎?因為我們目前的生活重點都在如何活下去(天呀…這是什麼辛苦人生)。 但文化卻是一個國家、一個城市,甚至一個小鎮,和別人區別最重要的元素。 台灣和德國不一樣,對吧? 台北和台南不一樣,對吧? 那我們是用什麼去辨別呢? 是文化,對吧? 一個可以告訴別人你來自哪裡、你是誰最重要的東西。 而文化就環繞在我們身邊,因為習慣,因為我們覺得就該這樣,所以就這樣被忽略了… …….. 昨天的與談人有
張耿華-2018 台中花博”聆聽花開的聲音”大型裝置藝術團隊、2017台北世大運聖火台裝置藝術,以下簡稱張。 劉真蓉-2017 台北白晝之夜 策展人,以下簡稱劉。 吳書原-2018 台南人,台中花博 策展人,曾任英國的都市設計師、英國建築學會會員,以下簡稱吳。
— 沒人安內這 — 當主持人問到張老師進行每個案子溝通時,是怎麼考量、思考,張提到他們常常被回:沒人安內這A啦(沒人這樣做的啦)。大家習慣先看現有預算,來決定能怎麼做。但我們是站在博覽會的高度,去看我們能為這個博覽會做什麼,再來篩選資源、尋求資源。 個人覺得這思考方向很簡單,但我們從不會這樣反向想回去,我也並不覺得張老師過於理想化,他是先想這件事的目的,再去整合資源,尋求資源解決問題。反觀,我們現在做事很容易落入”因為資源就是這樣或是前人就是這樣做,所以我就該這樣做”這樣的思考模式,導致沒有創新突破,沒有真正解決問題,只是很懶惰的找了一個最方便簡單且安全的方式去做。前幾天忘記在哪裡看到報導,他說2020年後,最需要的能力是 — 創意。(我的時代來了?!>>>很好意思講哈哈哈)
— 價值被記得 — 吳提到對他來說博覽會就是一個國力的展現,讓國際記得你。 全世界第一個萬國博覽會就在英國,那時候他們就展現了他們工業革命的成果、掠奪其他國家的成果(笑),讓其他人知道他們是日不落國。 他在歐洲生活的時候,身邊的外國人,總是可以驕傲的說出自己國家最引以為傲的地方,那時他一直在想台灣的是什麼呢?所以他這次在規劃花博就在想台灣有哪些東西是會讓人驚艷、驕傲的,他和植物學家討論過,台灣因為自然環境、氣候的關係,我們有很多元的自然物種,以及非常強大的農改技術。所以這次呈現出台灣的多元物種給大家看。
— 人在都市的定位 — 吳:我在倫敦的那七年,發現倫敦的城市規劃是從”關注人開始”,目的是”人如何舒服的生活在這城市”,倫敦有分很多區,如果你開車進Zone 1得繳congestion charge(交通擁擠費),已經用這種付費方式”要求”大家搭乘大眾運輸,減少車流量,增加環境的綠化,建立”city in the park”。如果你查以前的歷史照片會發現,倫敦四、五百年前的街景照片和現在的街景規劃是一樣的,所有建設都是建立在維護歷史文化上,不過這一切要從你我做起,不只是政府。想要成為高水準的城市,你必須先是高水準的市民,我們很常常先想著自己的利益,有時候家前面那塊地也不是你的,但停車停久了,就變你的,政府要徵收種樹時,又開始抱怨等等,其實台南很適合清空市內的車輛,多種樹,可以紓緩過熱的問題,而且多走路也沒有特別不好,只是大家都求快,我以前要去前面買個飲料,也是騎機車(笑)。(怕熱又懶的概念)
其實這段話也讓我想起我朋友說的,她老公是國軍,陸軍單位附近常會有民眾投訴他們擾民,他們平常演習、訓練都是為了國家,但沒有民眾想到這點,只覺得”你吵到我了”,國家意識很薄弱。 其實從很多新聞事件來看,就會發現,台灣人國家意識很薄弱(只有國際賽事實會高昂),大家都是把自身利益擺第一,一旦一個政策、一個法令或是一個規範影響到自己,刺蝟模式以超級賽亞人般的速度啟動,然後開始覺得你是全世界最悲慘的人,一定要拿回公道,感覺新聞常常播放這個,所以當我們在怪東怪西怪政府時,其實更應該想想自己,或許自己就是那一個把自己推進深淵的人。但換個角度想,台灣人其實很樂觀,因為我們常只看眼前的利益,不考慮以後,是一種非常把握當下的生活態度XDD(天呀,我講話好討人厭,不會有人在我家樓下堵我吧?哈哈哈)
— 如果只是想著硬體建設,所有城市就都會是一樣的 — 主持人最後問與談者對台南的建議,劉老師回答,因為她不是台南人,對台南在地不是很了解,但就她對台南的認知,她覺得可以把整個城市變成歷史博物館,因為古都一直是台南一個指標性的投射。我超喜歡這個概念的,因為我一直覺得藝術、文化本來就不是某些”所謂專業人士”的事,而是所有人的事,應該融入社區,讓大家一起參與,come on,你就是文化。之前在英國時,就一直覺得為什麼英國人會有一股氣質,他們若跟美國人站在一起,你一定可以從散發出來的氣質分辨他們的國籍(喔~~我是攻擊在美國人沒錯,大誤),後來發現環境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,你長期生長在美的環境下,你能不有美感嗎? 就像你出生在爸媽都是好廚師的家庭裡,你嘴有辦法不挑嗎?
吳老師說,我們不需要轟轟烈烈的改變,只要找出每個城市的不可取代性,找出在地的故事和獨特性,如果只是想著硬體建設,所有城市就都會是一樣的,台南有400年歷史,400年的文化底蘊,其實應該是台灣目前最好做城市設計的地方。
張老師想給年輕一輩的建議是,台灣最大的問題是時間的維度,改變和改善其實是要以長遠的角度,可能是5年、10年、20年或更久,但現在的環境逼我們一定要快,大家也追求快速看到成果。張另提到”習慣的眼光”,這我也深深體會,習慣真的會讓你盲目,我記得當時剛出社會工作,我就跑到台北待了四年,然後回到台南時,就很常發出”怎麼有這個?”、”這也太酷”等等的驚嘆聲,然後身邊的人就會淡淡的說:這以前就有了。 = = 因為我從小在台南長大,以前根本不會去注意生活周遭的人事物,因為習慣這一切,認為這些東西原本就該這樣存在,不會好奇,也沒有疑問。但那時我剛從台北回來,因為眼光已經轉換一陣子了,眼光變得很世俗(誤),所以所有東西在我眼中看起來很不一樣,會很好奇想去了解一切。你可能也會發現有些很常出國的人,他們對其他國家的一些風俗民情、故事很了解,反而對自己國家的不是很清楚,或是他家附近的國小是大橋國小還是大光國小也搞不清楚。(我就是這種人哈哈哈哈)
拉裡拉雜寫了一堆,謝謝你看到最後,希望能給你一些想法,也歡迎你分享想法。 如果你只看了第一句,還是按了讚,我也很感謝你,可惜,你可能看不到這句!!哈哈哈哈
我很驕傲我是台南人。
Comments